今天21时29分华丰金服
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
第十二个节气
大暑
当太阳高悬
大暑到来
预示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来临
大家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!
大暑,指炎热之极。在古代,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节气,大暑标志着太阳到达黄经120°。
这个时期,气温最高,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期,也是人们避暑养生的关键时期。
展开剩余90%01
大暑天气
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大暑期间天气地图来看,南方大部地区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,高温频繁,同时蒸发量增加,容易盛行伏旱。而北方地区此时陆续进入雨季,东北、华北等地即将迎来一年中降雨最集中的时期。大暑时节,这一带不仅雨日增多,雨量也十分可观,有时候降雨来得急促凶猛,甚至可能出现旱涝急转。
时值“七下八上”的主汛期,我市降雨量迅速增长,节气内累计降水量达到108毫米,为一年中降水量最大的节气,占到全年降水的20%。
预计未来一周
我市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
气温迅速回升
湿度较大华丰金服,闷热感觉明显
02
古人消暑妙招
最近
网上流行起“抱着冬瓜睡觉”
据说可以有效防暑降温
但也有很多人有疑问
热成这样
一根冬瓜真能管用?
真!能!
这可是古人留下的智慧!
其实,抱冬瓜睡觉在古代就已出现。有《夏夜抱瓜眠》一诗为证,其清凉助眠的效果结合了物理属性和中医理论。冬瓜含水量高达95%,类似“天然水枕”,难怪从古代火到现在。
除了抱冬瓜,古人的防暑纳凉招数多种多样,快来看看古人如何避暑?
取冰避暑!
古代也有“冰箱”?
要说古人最爱的“物理降温法”,还得是降温界的“奢侈品”冰块。
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”。雍城遗址姚家岗宫殿遗址的凌阴遗址,就是春秋时期供给秦国宫殿内享用的大型地下冰窖,其容积达 190 立方米,堪称我国古代用冰的早期实物例证。
世界上发现的最早冰箱——“冰鉴”,诞生在我国先秦时期。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附近发掘的战国时期的墓葬中,曾出土过冰鉴,既能保存食品,又可散发冷气,使室内凉爽。
硬扛高温?
可别小瞧古代建筑黑科技华丰金服
别以为古人只能硬扛高温,他们也有“空调房”!
唐代的“自雨亭”“含凉殿”,堪称古代中央空调系统。据《唐语林》卷四记载,唐玄宗当时就有专门的“凉殿”,利用水力驱动风扇、蒸发散热的原理,为室内带来空调房的感觉。宋代更讲究,据《封氏闻见录》,王鉷曾借鉴大明宫凉殿制冷原理,在家中修建“自雨亭”。
消暑穿搭!
古人夏日OOTD太潮了
夏天穿什么最凉快?古人早已给出答案。
“越纱裙染郁金黄,薄罗依约见明妆。”两宋时期,散热透气、轻薄舒适的纱衣,成了最流行的夏装。
自古以来,竹制品就是夏季纳凉的良品,如竹席、竹枕等。古人还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,用以隔汗、降温,俗称“隔汗衣”。
现代感十足的马甲、半袖,也是古人引领时尚的夏日穿搭。在热播剧《长安的荔枝》里,李善德一到岭南,着装迅速换成了拖鞋,还将裤腿挽到了膝盖。当地刺史更是穿短袖(半臂)、露着膀子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剧中截图
唐代也有“冰激凌”!
古人吃得这么好?
古人的夏日食谱,简直是消暑教科书。
早在唐代就出现了类似冰淇淋的“酥山”。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贺达炘介绍,陕西咸阳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《捧物侍女图》中侍女手上捧着的东西,据专家考证很可能就是“酥山”。电视剧《唐朝诡事录之西行》中就有出现。宋朝消暑冷饮更加繁多,电视剧《梦华录》中就出现了冰镇蜜瓜、红豆冰等。元代发展为“奶冰”,加蜜饯果酱,马可·波罗将其制法传至欧洲。
《唐朝诡事录之西行》剧中截图
心态制胜!
心静自然凉是真的
要是实在太热怎么办?古人还有“精神降温法”。
白居易在《消暑》里写“散热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”;林逋“托心时散帙,迟客复携觞”,在书卷茶香中忘了暑热;杨万里“竹深树密虫鸣处,时有微凉不是风”,在自然中寻找清凉。
03
大暑养生“四宜”“三忌”
宜补“水”
此处的“水”并非我们日常的饮用水,而是指人体津液。想要补充津液,注意补水是一方面,另外还应适当多吃绿豆、乌梅、西红柿、黄瓜、丝瓜、冬瓜、鲜藕、莲子、西瓜、凤梨等具有祛暑清热、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。
宜补觉
晚睡早起是顺应夏天自然气候的养生方法。不过,适当晚睡没错,但不应迟于23时。而提倡早起,也只是比平时早半小时即可。
宜除湿
适当出汗有助驱除体内多余的湿气,年轻人步行、慢跑,老年人打太极拳,都是适合的运动。睡前用热水泡脚,也能加速湿气排出,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。
宜除湿
夏季可食用苦瓜,清暑热、开胃口,减轻夏季不想吃饭的问题;在咽喉肿痛、口腔溃疡的情况下,用金银花来“灭火”也是一个好办法。
忌贪凉
盛夏解暑是必需的,但无节制吃冰棍、喝冷饮、长时间对着空调吹、运动后立即冲凉,长期如此,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,如精神萎靡、身体畏寒、四肢冰冷、腹泻胃疼、患肠道疾病等,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体内,给秋冬季留下病根。
忌过补
发布于:北京市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